⒈ 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清廟之歌,一倡而三嘆也?!敝^一人歌唱,三人相和。后多用以形容音樂、詩文優美,富有余味,令人贊賞不己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
⒈ 謂一人歌唱,三人相和。后多用以形容音樂、詩文優美,富有余味,令人贊賞不己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
引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清廟之歌,一倡而三嘆也?!?br />晉 陸機 《文賦》:“雖一唱而三嘆,固既雅而不艷?!?br />《樂府詩集·郊廟歌辭十二·肅雍舞》:“一倡三嘆,朱弦之聲?!?br />宋 蘇軾 《和蔡景繁海州石室》詩:“長篇小字遠相寄,一唱三嘆神凄楚。”
清 譚嗣同 《報劉淞芙書》二:“蔚廬 先生固稍遜,然稱心而言,絶無依傍,一唱三嘆,局度雍容?!?/span>
⒈ 一人唱歌,三人應和。也作「三嘆」、「一唱三嘆」。
引《樂府詩集·卷一二·郊廟歌辭十二·周宗廟樂舞辭·肅雍舞》:「進旅退旅,皇舞之形。一倡三嘆,朱弦之聲。」
⒉ 形容詩文優美宛轉,韻味綿延。也作「一唱三嘆」。